前陣子,媒體努力報導著隋棠與鄰居的事件,各大談話節目以及社群媒體也很努力地討論著。不過這篇我並不是要來討論這個事件誰對誰錯,而是從這個事件來聊聊美國房屋的類型,以及美國房屋隔音的問題。
住房噪音問題其實不只是上下樓會有,左右鄰居也是會有的,在美國,除非住的是獨棟住宅,否則噪音問題基本上是躲不了的。特別是,美國的住宅隔音室其實是很差的,連棟的住宅,有時連隔壁抽水馬桶的聲音都聽得到。下面就來介紹美國各類房型:
- 獨棟住宅(Single Family House):
顧名思義,獨棟住宅是獨立房型,也就是住屋的任何一面牆以及天花板地板都不會跟其他住戶連在一起,甚至還有前後院可種樹種花,不少人會栽種蔬菜水果。這類房子有的是一層樓的,有的是兩層樓的,通常包括客廳,餐廳,廚房,招待訪客廳(不一定每間都有,看房屋大小),房間,廁所以及車庫。兩層樓的房間通常都在二樓,以便與客廳等等區隔開來,保有更多隱私空間。這類房子通常房價也會高一些,畢竟獨門獨棟,佔地比較大,所以房價高一些也是理所當然。由於沒有任何一面牆會與其他家連結,因此就比較不會產生鄰居噪音上的問題,除非是其他鄰居開趴或是放音樂很大聲,若受不了,可請警察前去協調。
- 連棟式住宅:
包括了Townhouse(連棟住房),Condo(共管公寓)以及 Multi-Family House(多戶獨立住宅),基本上是大同小異,只是會依房屋社區蓋的模式而有所區別,但共同點就是,一定會有至少一面牆是與鄰居相連。Condo(共管公寓)以及 multi-family house(多戶獨立住宅)通常有超過一層以上的樓層,每層住戶不同人,類似台灣的大樓華廈。Townhouse(連棟住房)則是類似於台灣的透天厝,牆壁與隔壁鄰居是相連的。美國房屋隔音做的是很糟糕的,因此這類型的住宅就有極大的可能性會發生噪音問題與糾紛。我們之前住的是Townhouse,其中一間廁所的牆與隔壁相連,因此隔壁用抽水馬桶,我們這邊聽的一清二楚。另一面牆跟另一戶鄰居相連,因此隔壁吵架講話也聽得到,當時我們還因此聽出隔壁住的是香港人。
Condo(共管公寓)
Townhouse(連棟住房)
Multi-Family House(多戶獨立住宅)
- 公寓(Apartment):
這在美國是很普遍的住房,都是出租的,通常一整片公寓有兩到三層樓,甚至更多層,每層分成很多單間出租,有的是一房,兩房或三房。這類型房屋,基本上前後左右上下都是會跟鄰居連接,隔音之差,隔壁講話上廁所或是做些其他特別的事,基本上都聽得到,如果樓上有小孩的,或是走路很大聲的,樓下絕對會被煩死。也因此,引起噪音糾紛事件非常多。就我個人的經驗,提出兩個故事給大家:
故事一:某次我住在二樓,剛開始還好,過了兩週,樓下的中年婦女三番兩次來敲門,說我晚上走路很大聲影響到她,可是當時我在報社工作,晚上基本上都不在家,所以不知道她是聽到誰在走路。之後還告到公寓經理那邊,說我家有小孩跑來跑去,讓我很無言,因為我單身根本沒小孩。最後一次,她又跑上來說,她知道是什麼聲音了,是我在用健身器材跑步機之類的聲音,我說我根本沒有這類東西,也沒時間運動,但她不相信,硬要進來看,我只好讓她看,她看真的沒有健身器材之類的,只好默默離開,後來一直到我半年後搬走前,也沒有再來囉唆了。
故事二:由於上則事件,所以後來我選公寓都是住一樓。我的隔壁是專門給公寓經理住的,兼辦公室使用。一開始是位老婆婆當經理,很安靜,人也很好。後來她退休了,換了對年輕男女來當經理。幾乎每晚都會聽到『不可言喻』的聲音,之後半年兩人吵架摔東西,我聽得一清二楚,讓我很無言,也不能多說什麼,幸好他們只當了一年經理就辭職搬走了。
(此為公寓示意圖,非發生以上兩件事情地點)
所以不論住在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總是有可能會遇到噪音問題與糾紛,大家只能盡可能的發揮公德心,盡量不要製造過度的噪音影響別人。若發生糾紛,也盡可能好好解決吧!若再不行,就......考慮搬家吧!